这事儿很简单,你观察一个现象。
如果收入没有高很多,年轻人是愿意去私企呢?还是愿意上岸呢?
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后者的,除非收入差距太大了。
因为实际上,确定性对一个人幸福感的影响力,要大于钱本身。
你让一个人可以工作生活在大城市里,每天和家人在一起,不错过孩子的成长,不错过父母的晚年,并且让他安心,你所在的单位不会倒,钱始终有得发。
而且让他的工作不求人,让别人去求他,让他有面子,有存在感,有价值感。
那他就不会要价很高,因为这种工作很多人愿意做。
反之,我们现在要派一个人离家万里,成天出差,远离父母妻儿,工作也不稳定,项目结束工作就结束,而且工作经验也无法移植到其他行业里。
那短期回报必然要提升,否则愿意的人就减少了。
这个世界必然是这样的,你去观察下,从来都是愿意打工的人,比愿意创业的人要多。
每个人都清楚,打工是给人家打,你的剩余劳动被老板拿走了,在这个基础上,依然没有多少人愿意创业。
银行借钱给他,让他去创业,他都不肯,哭着闹着要给人家打工,哭着闹着要被剥削,求被剥削。
为什么?
因为被剥削的同时,提供了确定性作为补偿呀。
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里面有句台词叫做死都要安稳,这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。
哪怕已经到了战争年代,哪怕他已经是个士兵了,哪怕已经面对生死存亡之战了。
团长里面的那些个兵,他们还是想要享受片刻的确定性。
因为每一次冲锋,都是要鼓足勇气的,都是要承受巨大的不确定性的精神压力的。
曾经有很多读者,问过一个类似的问题。
他们问我,为什么我这样一个做交易做了十八年的人,并不反对读者买房,甚至包括出于投资目的的买房?
因为他们见过很多职业投资人,都挺反感买房,普遍觉得买房的回报率很低。
我告诉你们,这个问题很复杂。
我当年买别墅的时候,卖房子的那个中介和我聊天,他说他们店附近的房子,零八年的时候只要几万块一平米。
投资的人都赚到了。
我就笑了,我说,你知道我08年有多少钱?我当时全部的钱,只能买你一平米。
我08年听你的,涨了几倍,我现在拥有几平米的一个厕所;就算我听巴菲特的买了比亚迪,那也无非三十几倍,我拥有三十几平米的单身公寓。
可我选择了做交易,现在我只需要从市场里转一点钱出来,就可以在你这里全款买别墅,你居然跟我讲,投资房产的回报率高?
所以如果你要站在回报率的角度讲问题,这事儿没法讲。
但要这么去对比,对比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策略了。
你要把模式框定下来去对比,才合理。
你比如,和买房相比,最相似的策略,是买黄金。
投资黄金也有很多操作模式的,如果你做多做空,复杂对冲,那又变成交易了,这么去对比投资房产,是不公平的。
我们一定要把它局限成相同的手法,才能讲清楚。
你比如伦敦金,纽约金,这种和国内的买房不好比的,没多少意义。
但是你反观国内的黄金,很多比如给你就限定了最高不超过7倍的杠杆,这个和买房就有点类似了。
我们去对比下,过去20年来,少数一二线头部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价涨幅,大概就是7倍,黄金的涨幅也是7倍。
涨幅是接近的。
那么房子,在20年前,可以加五倍杠杆,黄金可以加到七倍。
房子加了杠杆之后那个利息是非常低的,黄金加了杠杆之后的隔夜利息你持仓一年,是比较高的。
但问题在于,黄金可以加到七倍,杠杆大了赚得多,就可以弥补利息损失。
房子还有一笔收入是可以收租,黄金是没有利息的。但很多人投资房产都是买毛坯,一买十几年不卖,也不装修也不租的。
所以这方面,过去的20年,两者也可以认为打平了。
房子涨起来很快,跌起来也很快,我记得14年那阵子有些城市也腰斩过,黄金很类似,也是涨起来很快,也有过腰斩。
这里面唯一的问题是追加保证金。
房子你追高,实际上资不抵债了,也不会爆仓,只要你能支付月供,就能持有。
但黄金不一样,如果你7倍杠杆正好做在顶部,那跌破了之后,你是要追加保证金的。
追不起你可就爆仓了。
所以那些长期做多黄金的,都是逢低做多,他们不会像炒房的那些人那样追高买入。
那如果你逢低做多,你的底仓够低,黄金即便历史上有过腰斩式的回调,你也不会爆仓的。
也就是说,这种特定模式下的投资黄金,才是和投资房产可以进行横向对比的。
我们选定的这样两个特殊的投资群体,一二线核心区域里的长期持仓房产的投资人,与小于七倍杠杆的只做多黄金的投资人。
你观察下来,会发现,以20年为尺度,那些炒房的,普遍比炒金的,要幸福。
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维度。
也就是说,假如他们都成功的熬下来了,那他们的收益率是差不多的。
但是,炒房的更幸福。
这里面有三个原因。
第一个原因,房子可以住。
他不住归他不住,他毛坯的连装修都没装修过,他咋住。
但是他不住,不等于他不会去看。
他有时候去自己投资的房子里转转,有一种满足感。
而黄金,是一张合约,你不可能买块金砖,那就没杠杆了。
一张合约,你咋看?
看多了只会影响你长期投资的决心。
第二个原因,房子可以吹。
亲戚朋友们之间讲,你又买房了,吹吹牛,他心里舒坦,觉得自己挺成功的。
黄金是一张合约哦。
你没有办法打开屏幕跟大家说,我有这张合约。
第三个原因,万一砸手里呢?
房子可以给孩子当婚房,可以收租。
黄金是一张合约,真砸手里,你又不愿意割肉,就只能把保证金之外的钱补足,选择提货。
然后把金砖拿给孩子压箱底。
你注意,这三件事和投资毛关系都没有,完全是和利润无关领域里的确定性带来的心理作用。
20年来,上面两种手法的投资回报率是一样的,承担的金融领域里的实际风险也是一样的。
但是那个炒房人,他得到了额外的三个快乐。
这就是为啥拿出同样额度的钱,去炒金的群体,要远远小于炒房的群体。
好比20年前,这两种人都有100万,愿意拿出全部的钱去炒房的,占比5%,愿意拿出全部的钱去炒金的,就只有万分之5了。
我讲这个案例就是告诉你,影响人们决策的,真的不是回报率这一个维度。
投资之外,有太多其他因素的干扰。
我再讲一个更有代表性的例子。
你比如标普500,你把七姐妹拿出来,和剩余的几百家公司,过去20年的成长率,画一张对比曲线图。
你会发现,七姐妹,远远跑赢剩余的几百个兄弟姐妹们。
这些利润,或者说,过去20年来的暴利,归谁享有?
大部分都归于投资这些企业的投资人,以及他们的持股员工们享有。
那我问你个问题,假如你自己就是七姐妹的员工,拿着自家公司的股票,享受着火箭上的仓位,开不开心?
对不起,真相是,不开心。
坐在火箭上的人,外人看他艳羡不已,他自己真实感受也许是天天提心吊胆。
所以他们有些人,受不了这种压力,会交一个非常高的税率,把自己的股票卖了,然后去买标普500这种,慢悠悠的绿皮车。
你都想象不到,这是什么骚操作,但真的有很多科技公司的持股员工是这么做的。
于是,市场为了帮助他们避税,开启了一种特殊的基金,类似于换股。
比如你是姐妹1的持股员工,他是姐妹2的持股员工,他是姐妹3的,他是普通公司的。
都往一个大池子里丢,相当于拿自己的股票置换这家池子公司的股票。
这样你就不需要卖股,去缴纳天价的投资获利部分的税了。
因为你本来也不是想要卖股换成现金的,你只是觉得坐在火箭上心跳太快受不了,你想要置换成平稳一些的绿皮车股票。
于是就诞生了这类特殊的基金。
我讲这个就是让你看到,全世界最幸运的一群人,他们坐一段时间的火箭之后, 居然会主动要求下火箭,或者说切换到慢速轨道。